特朗普在推文中使用“私刑 (lynching)”一词引发了极大争议,令人联想到美国的种族主义历史。在水门事件期间,这个词也曾被尼克松的支持者用来形容弹劾程序。 继续阅读
Posthumous意为“死后的、身后的”。前中共改革派领导人赵紫阳的骨灰上周在北京下葬,拖延十余年的身后事终于了结。
继续阅读继引发弹劾调查的“电话门”之后,特朗普总统再次因为G7峰会选址争议被批滥权。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尼指出,特朗普政府变幻无常的行为毫不掩饰地展示了它的腐败。
继续阅读在中国政治语境下,princeling指重要官员的后代,通常被称为“太子党”。根据时报报道,为了赢取在中国的业务,德意志银行多年来贿赂中国政治权贵,并雇佣高官亲属。
继续阅读互联网是伟大的解放者,还是造就了圆形监狱的黑暗力量?时报专栏作者Douthat认为,中美共同体强化了北京的社会监管政策,让极权主义波及到了西方自由世界。
继续阅读Woke源于非裔美国人英语,意为“对种族和社会不公问题保持警觉”。围绕香港事件,NBA的沉默使外界怀疑,将政治言论作为球员权利的它,是否还是“最觉醒”的联盟。
继续阅读Third rail是为列车提供电流的轨道,也是政治上不可触及的敏感问题。近期,从宝矿力到NBA,众多国际公司先后在香港问题上出言“不慎”,踩到了危险的高压线。
继续阅读Subpoena起源于拉丁语,意思是“法院传票”。周一,一名联邦法官的裁决允许曼哈顿检察长发出传票,要求特朗普方面提供其8年来个人及其企业的税单。
继续阅读在“特朗普电话门”这桩丑闻中,争议最大的焦点之一在于,他是否提出了交换条件(quid pro quo),用暂停向乌克兰提供援助为条件,来换取调查政治对手拜登的污点。
继续阅读根据美国宪法,如果有足够多的议员投票认定总统犯有“叛国罪、受贿罪和或其他严重罪行和不检行为,国会可以在总统任期未满前解除其职务。弹劾程序是怎么运作的?
继续阅读Crossing the Rubicon是源自古罗马历史的一句英文谚语。特朗普施压乌克兰总统调查拜登之子的新闻加大了民主党弹劾特朗普的压力,他们现在也许只能选择“跨越卢比孔河”了。
继续阅读Doctrine意为教条、主义,可指知识或信仰体系中的原则或立场、法律原则,也可指政府基本政策声明。在应对伊朗问题上,实行“特朗普主义”会对美国造成什么影响?
继续阅读Chutzpah一词意为“无所顾忌、胆大妄为”。至今仍然无法实现盈利的优步,在疯狂扩张过程中有过许多胆大妄为的举动。它们是导致优步陷入财政困境的原因吗?
继续阅读Pie in the sky意指非常不可能或不切实际的目标或计划。亚裔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杨安泽的竞选政见曾被一些人视为笑话,但如今他已渐渐获得主流认可。
继续阅读Nadir原意为地底,被引申为最糟糕、最没有希望和成就感的时刻。拉米雷斯曾对卡瓦诺大法官发起不当性行为指控,对她而言,正是后者将她推入了耶鲁新生生涯的低谷。
继续阅读魅力,看不见摸不着,却让人能凭借它吸引、感染、影响人。该词的英文charisma源于希腊语,最初意为“上帝的恩赐”。但魅力也可以后天培养,你想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吗?
继续阅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人民服务”......你知道这些名言出自毛泽东吗?Aphorism起源于希腊语词aphorismos,意思是“格言”。
继续阅读一名宠物主人花费了25万人民币克隆了他死去的爱猫。在中国,宠物克隆正成为一项高利润且不受监管的生意。如今,《使女的故事》中反乌托邦式的场景是否已在中国出现?
继续阅读Topsy-turvy由topsy和turvy两部分组成,分别源自“头”的英文和源自古语terve(颠倒)。该词意为“颠三倒四的、乱七八糟的”,时报文章用它精妙概括了历时三年的脱欧乱局。
继续阅读Pariah原指被排除在印度四大种姓之外的卑贱阶层,该词亦可以用来指被鄙视或被拒之人。新闻中常见的political pariah一词多指在权力更迭或斗争中失势的人物。
继续阅读对米拉·李来说,让父亲离开母亲的那个女人起初是个“家庭破坏者”(homewrecker)的形象,但在年复一年的相处中,她承认正是那个第三者为父亲带去了充满爱的新生活。
继续阅读源自拉丁文的法语词sept意为“7”,那为什么以sept开头的英语词September指的是9月呢?其他月份有什么含义吗?古罗马历法又是如何从10个月演进到12个月的呢?
继续阅读北京与梵蒂冈达成协议后,首名被北京认可的教廷指定主教于本周举行了祝圣仪式。研究人员指出,共产党对这位主教感到放心,认为他不会进行反对党的宣传鼓动(agitprop)。
继续阅读美国、香港的例子告诉我们,答案可能是肯定的。在冗长演讲的外衣下,拖延战术赋予了少数党阻止提案通过的重要权力,没有它,民主的结果往往是多数党自上而下的统治。
继续阅读随着经济衰退和电子商务的兴起,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促销经济”(promoconomy)的新时代。时报作者将表示“推广、促销”的promo和economy组合在一起,创造出这一词语。
继续阅读“股东价值最大化”曾是美国商界的基本信条,但在对资本主义越发怀疑的“时代精神”之下,商界领袖已开始对该原则进行反思。Zeitgeist原是德语词,1835年进入英语世界。
继续阅读“深层政府”指非经民选的,由军队、警察、政治团体等组成的秘密并实际控制国家的集团。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关于美国被“深层政府”统治的传闻一直甚嚣尘上。
继续阅读Boomerang源于澳洲原住民语言,意为“回旋镖”,引申意为“自食其果”。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目前已跌破7,这是中国对抗特朗普的有力武器,还是最终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继续阅读两场大规模枪击案后,特朗普对案件背后的白人至上主义和种族主义发出谴责。但批评者指出,恰恰是他本人的一系列反移民言论助长了暴力,让社会更加分裂。
继续阅读前副总统拜登一手捧红的Malarkey可能源于爱尔兰语,意思是“胡说八道”。他用该词抨击曾经的共和党对手保罗·瑞安,现在又用它在民主党初选辩论中展开攻势。
继续阅读2010年的纪录片《鲶鱼》为catfish增添了引申义,即“用虚假身份在网上欺骗他人的人”。片中,年轻的摄影师Nev恋上了远在密歇根州的Megan,见面后才发现这是一场骗局。
继续阅读加拿大的两名青少年连杀三人,消失在荒野之中,成为近期该国最知名的逃亡者。而在中国,一场追捕逃犯的“猎狐行动”则把习近平的反腐败运动触角伸向了海外。
继续阅读Impeach意为指控公职人员有犯罪或不正当行为,此人可能因此而被解除职务。本周,特别检察官穆勒在再谈涉俄调查,其言论再度引发了一场是否该弹劾总统的辩论。
继续阅读Willy-nilly源于古英语,意为“杂乱无章的、随意的”,时报时尚评论人用它来形容新近英国首相约翰逊的发型。随意邋遢的着装能为他打造一个打破规则、平易真诚的形象吗?
继续阅读红色恐慌(Red Scare)指的是在美国兴起的反共产主义潮流,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而如今,一股对中国的恐惧正在华盛顿蔓延。人们担心它正在引发新的红色恐慌。
继续阅读Clickbait由click(点击)和bait(诱饵)组合而成,指那些为骗取点击量而生的夸张标题。在当下中国这个调查新闻退场、流量为王的时代,你被“标题党”新闻骗过吗?
继续阅读在上个月的民主党初选辩论中,参议员哈利斯与前副总统拜登有关校车政策(busing)的言词交锋是辩论的亮点之一,也引发了人们对美国种族政策和现状的反思。
继续阅读Plutocracy来源于希腊语词ploutos(财富)和kratos(权力)的结合,意思是“金权政治”。时报专栏作者认为,最近引发轰动的爱泼斯坦案揭露了美国深层的金权政治腐败。
继续阅读Matriarch指的是统治或支配家庭、团体或国家的女性,尤其可以用来特指一个大家族中担任首领和统治者角色的母亲。你的家族中是否也有一位女家长?
继续阅读Septuagenarian源于拉丁语,意为“七十多岁的人”。同为“七旬老人”,前副总统拜登能打败特朗普吗?时报专栏作者认为,拜登虽然优于特朗普,但也有其致命伤。
继续阅读随着美伊局势升温,长居美国的伊朗外长扎里夫被华盛顿鹰派指为伊朗的“国际行骗术最佳代表”。而在美国政坛,特朗普总统也不只一次地被骂“骗子”(con man)。
继续阅读Kleptomaniac起源于希腊语,意思是“有窃盗癖的人”。时报专栏作者布鲁尼将G20峰会上无处不在的伊万卡称为“有注意力盗窃癖的人”,讽刺她对夺眼球、出风头的执着热爱。
继续阅读过去十年间,从纽约到伦敦、自台北至香港,occupy是全球大规模抗议运动的关键词之一。而当香港“反送中”抗议者选择占领立法会后,这场运动将走向何方?
继续阅读Gerrymander(杰利蝾螈)是一只可令美国大选翻云覆雨的两栖动物。通过它,执政党可重新划定选区边界以赢得更多席位,使选举结果大幅倾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继续阅读这名出现在阿斯科特赛马会上的中国年轻人穿得像个花花公子。他自称祖父是毛泽东的秘书,但又嘱咐记者不要引用这句,“因为这听起来像吹牛,而且毛主席有几百个秘书。”
继续阅读Prodigy起源于拉丁语prodigium,意思是“神童、天才”。与弟弟马友友相比,同样天赋异禀的马友乘似乎没有得到太多关注,但她在青少年音乐教育领域开辟了另一片天地。
继续阅读Rescind意为“使某个法律、协议、命令或决定不再具有效力”,常被译作“废除、撤销”。最近,一名美国高中生因曾经的种族主义言论被哈佛撤回了录取资格,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继续阅读Loophole原指城墙上用于窥视或开火的洞眼,现在指法律中的漏洞与空子。近期,一起暴露香港《逃犯条例》漏洞的杀人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抗议,使这座城市陷入动荡。
继续阅读D-Day一词中的D来自于day的首字母,意思是“作战行动发起日”,常被用来指英美盟军登陆诺曼底、反攻纳粹德国的那一天。该词现在被广泛使用,指“活动发生的当日”。
继续阅读中国政府极力把天安门事件从公众记忆中抹除,许多中国人并不知道这场屠杀。在这个被迫集体“失忆”的国度,30年前的抗争、眼泪和鲜血究竟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回响?
继续阅读Mudslinging的字面意思是“向某人身上扔泥巴”,指“诽谤、抹黑”。没有想象中的炮火硝烟,也没有“恶意中伤”,刘欣和翠西·雷根的“对决”最终沦为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采访。
继续阅读站在亚裔美国人参政热情的高点,杨安泽毫不犹豫地抓住机会,挺身而出。他的参选在亚裔社区中掀起了讨论狂潮,但其拥抱亚裔刻板印象的选战策略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继续阅读Pro-life和pro-choice的诉求分别是什么?“心跳法案”与“强迫怀孕”又指什么?在堕胎这一争议不断的美国公共话题中,你需要知道这些关键词的含义与其背后的故事。
继续阅读脚后跟是希腊神话人物阿喀琉斯身上唯一的弱点,故人们常用Achilles’ Heel来形容“致命伤、软肋”。对于在高科技领域付出大量努力的中国来说,芯片是其一大软肋。
继续阅读在不断升温的中美贸易与科技冲突中,reciprocity一词的“对等”含义成为了争议焦点。中西方对于这个词的不同理解,对贸易谈判乃至世界经济局势产生了影响。
继续阅读Sisyphean源于希腊神话,指“没有尽头、徒劳无功的”。饱受批评的Facebook如今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删除不良信息,但这也许是一项西西弗斯式的任务。
继续阅读Doxxing意为出于惩罚或报复的目的,公开发布对手或敌人的私人信息,如今已经成为文化战争中的主流工具。在中国,它有个有中国特色的名称 ——“人肉搜索”。
继续阅读Chimerica由China和America组合而成,常被译为“中美共同体”或“中美国”。这个集合了全球两个最大经济体的“国度”创造出了惊人财富,但也可能因为贸易战走向终结。
继续阅读在“网红经济”驱动的今天,influencer大行其道,男性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Twitter创始人多西带起了间歇禁食、冥想、禁欲的“养生”潮流,俨然已成为硅谷最炙手可热的“带货男”。
继续阅读讨人喜欢的确是一种不错的品质。但从什么时候开始,评判一个政治家的标准竟然变成了他/她是否讨人喜欢?为什么女性政治家在这一衡量体系下总是更难达标?
继续阅读Camp源于法语俚语“se camper”,在时尚和艺术界用以描述夸张、华丽、极度戏剧化的审美风格。在今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晚宴红毯上,明星们极尽夸张,大显“坎普”。
继续阅读美国前FBI局长詹姆斯·科米在时报发表观点文章,探讨为何美国的司法官员为何对特朗普俯首称臣。他认为官员们为了生存一步步向总统妥协,最终被“吃掉了灵魂”。
继续阅读奋斗文化赞颂辛劳忙碌的“工作狂”,朝九晚五被认为属于失败者。无论在硅谷还是中国,长时间地忘我工作都被认为是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但这也许只是一种欺骗。
继续阅读Whistle-blower字面意思为“吹哨人”,指的是政府部门或公司里的检举人。与贬义的“告密者”不同,吹哨人揭露的多是不正当行为,也常常面临来自被检举者的报复甚至法律指控。
继续阅读人口普查对重新划分选区时的国会席位和资金分配至关重要。特朗普政府计划在2020年的人口普查中增加询问公民身份的问题,最高法院正在就其合法性进行审议。
继续阅读Saber-rattling意为“武力恫吓”,即通过展示军事实力来恐吓对方。上周,朝鲜试射了一种新型武器,在寻求结束国际制裁同时,重新开始了武力恫吓,向华盛顿施压。
继续阅读穆勒报告全文公布,但大量经过特殊编辑的“涂黑”段落再度引发关注。司法部称一些敏感信息需作保密处理,时报报道指出,未公开的信息对人们如何理解这份报告相当重要。
继续阅读熊猫外交(panda diplomacy)指中国向境外赠送或租借大熊猫借以增进友好关系的外交方式。始于上世纪40年代的“熊猫外交”在给获赠国带去欢乐的同时,也伴随着质疑。
继续阅读阿桑奇被捕使维基解密(Wikileaks)再次成为新闻焦点。对一个反保密网站而言,名字中有leaks(泄露)显然不难理解,但wiki(维基)又是什么意思?
继续阅读Bajillionaire是一个有调侃意味的新造词,指那些超级有钱的富“壕”。比如那些优步上市后可能一日暴富的人。也许他们有钱的程度已超乎想象,以至于无法用既有的词语来描述。
继续阅读随着中国军力增强、地缘政治影响力扩大,特朗普麾下一些对华强硬派担心,美国和世界对中国工厂的依赖会使其在战略上处于弱势,与中国“脱钩”的倡议应运而生。
继续阅读凯莉安·康维是特朗普的高级顾问和亲密盟友,她的丈夫却从不掩饰对总统的厌恶。随着特朗普和乔治·康维在推特上进行隔空骂战,这对夫妇的婚姻裂痕似乎正在扩大。
继续阅读拖延的人不仅能意识到这是在逃避,也多半知道这不是个好主意。但拖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也不是对时间管理能力的魔咒,而是我们应对某些任务引发的消极情绪的方式。
继续阅读你有“恐育症”(tokophobia)吗?如今,不断增长的富裕程度、女性的新机会、养孩子的高额成本都使女性对生育愈加谨慎,但也有人发现,生育意愿可能只是一个科学问题。
继续阅读在时报专栏作家看来,从特朗普本人到伊万卡和库什纳,都算得上是“邓宁-克鲁格效应”的典型例子。这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能力越低的人,越容易对自己产生过高的评价。
继续阅读扫雪机式家长轰隆前进,像清除积雪一样披荆斩棘,这样他们的孩子就不必遭遇失败、挫折或失去机会。在美国史上最大的大学招生舞弊案中,他们被称为“终极扫雪机”。
继续阅读硅谷投资人预测,一些科技公司将在上市后迎来离职潮。“一日巨富”的员工们离职后将成为创业者,并在新业务上彼此扶持。这些人被称为硅谷“黑帮”(mafia)。
继续阅读本周,特朗普向国会提出创纪录的4.75万亿美元预算草案,被国会两党领袖指“到医院前就死亡了”。 Dead on arrival原是医学用语,现多做比喻来使用。
继续阅读GOP指共和党,是该党别称Grand Old Party的缩写,字面意思为“大老党”。该词起源于1875年,大象和驴这两个代表两党的动物形象也是在这个时期变得深入人心。
继续阅读不论是在朝鲜族人散居的东北亚,还是有许多犹太侨民、华裔移民的美国,流散一直是被人们反覆讲述的主题。Diaspora一词原指犹太人的流亡,现代则意为流散、散居。
继续阅读Thug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刺客组织,他们信奉印度教中的破坏女神,常以宗教之名劫杀路人。现在,这个词指“恶棍、暴徒”,常用来形容现今那些独断专横的领导人们。
继续阅读Rust(锈)让人联想到生锈的厂房,是去工业化的象征。Rust Belt(锈带)指那些曾经拥有大量工业、但如今经济困难的地区,比如美国东北部、中西部以及中国东北。
继续阅读那个曾经帮总统“摆平”麻烦的人如今成了他的麻烦:特朗普前私人律师科恩在国会作证,称特朗普为“骗子”,宣布与他划清界限——不再当他的“平事人”。
继续阅读你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看手机?是不是因此冷落了身边的人?这正是“低头症”的典型症状。研究表明,过度沉迷手机会降低人际关系满意度,并导致抑郁和疏离。
继续阅读妈妈是Mom还是Mum?裤子是trousers还是pants?时报的一则小测试揭示了各个英语国家的语言差异。人们使用的特定词语与发音,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的?
继续阅读一位观点文章作者认为,米歇尔·奥巴马在自传《成为》中更多表达的是白人的立场,她遵循了一种“同化”规则:保持白人的同理心,而不是真正与自己的种族共情。
继续阅读Witch hunt原指中世纪对巫师进行搜捕和处决的“猎巫行动”,后来成为“政治迫害”的代名词。上任两年来,特朗普一直用该词贬损涉俄调查的意图,质疑调查的合法性。
继续阅读身陷反犹太言论风波的议员、被指性行为不端的媒体名人......公众人物的正式致歉(mea culpa)经常成为政界与新闻关注的焦点,连措辞也时常被逐字逐句分析。
继续阅读Cardinal sin是天主教中“主罪、大罪”的意思,如今也指”无法原谅的、严重的过失”。而在一些教会人士眼中,一位公开出柜的同性恋神父最大的罪行,是打开了争论的大门。
继续阅读中共元老李锐上周逝世。他曾经是毛泽东的亲信,后转变为共产党的批评者。文革专家曾表示,李锐视自己为革命和共产党的良心,但对自己毕生服务的体制存有深切怀疑。
继续阅读美国大学委员会的领导曾表示,要取得成功,学生需要拥有掌握计算机科学和美国宪法的能力。时报专栏作家认为,美国最大的两个优势——创新与言论自由——已经被武器化了。
继续阅读Blackface意为“涂黑脸”,源于曾在美国风靡一时的黑脸滑稽剧,特指白人为模仿黑人而故意将自己涂黑的行为。黑人民权运动后,“涂黑脸”被广泛认为是种族歧视的代名词。
继续阅读全球首富贝佐斯最近发文回应了他的“裸照门”风波。他在声明中两度使用的一个生僻词汇complexifier吸引了许多媒体人的注意力。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继续阅读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的性别认同造成冲击。异性恋、同性恋或双性恋的概念已不新鲜,“机器人恋”和“数字恋”已然来临。在数字时代,我们还需要人类伴侣吗?
继续阅读向信源确认谈话是否为off the record,是新闻业基本的实践规范之一。如果采访对象以此为前提提供线索,这意味着他将不愿自己的言论被公开报道。
继续阅读Polar vortex指“极地涡旋”,是一种发生于极地上空的大规模气旋。当气旋解体时,其内部的寒冷空气将会南下形成寒流。最近美国中西部的极寒天气就是拜其所赐。
继续阅读你是否经历过这种情形:一个熟悉的人突然切断一切联系,从你的生活中消失。这种逃避型社交行为被称为ghosting。为何人们会玩失踪?心理学家有话要说。
继续阅读Scandalmonger的意思是“丑闻贩子”,常用来指通过散布阴谋论和流言蜚语来制造话题的人。上周因“通俄门”被捕的特朗普前竞选顾问罗杰·斯通算得上个中翘楚。
继续阅读一年多以来,美国一直在敦促英国、德国等盟友禁止华为等中国企业参与5G网络建设。但到目前为止,围绕华为的担忧几乎完全是理论上的,没有确凿证据。
继续阅读Let them eat cake被用来形容权贵阶级对底层疾苦的无知或无视。在美国政府部分停摆期间,特朗普政府中一些人士“何不食肉糜”的言论遭到公众批评。
继续阅读对你来说,生活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Conundrum一词经常见诸报端,指的是错综复杂的难题。从政治、文化、教育到科技,每个领域都有自己难念的经。
继续阅读Lurker指的是在网络上浏览文章却鲜少发表评论的“潜水者”。时报报道称,在中国不断升级的互联网审查中,连一些没名气、粉丝少的推特潜水者也成为打击目标。
继续阅读Furlough意为“无薪假”,即由于雇主预算不足,而雇员被迫无奈接受的休假。这个词最近频频见诸报端,用来指美国政府停摆下“被休假”的联邦雇员。
继续阅读新的一年,如何过得更健康?时报编辑给出四字建议:活动起来、健康饮食、振作精神、关心他人。每天花点时间完成“30日健康挑战”,你将能创造更美好的2019年。
继续阅读你有乱丢东西的坏习惯吗?如果有的话,那可能要注意了。越来越多研究显示:一个杂乱无章的家,可能是一个充满压力的家。杂乱程度与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健康都密切相关。
继续阅读Itsy-Bitsy Teenie-Weenie的意思是“极小的”,常被用来形容比基尼。最近,一件小小的比基尼引来了大纷争,去年夏天最热门的比基尼背后藏着什么秘密?
继续阅读经济学家认为,中国官媒对经济现状的吹嘘,是在“给猪抹口红”。Smear the pig with lipstick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传达这样一种信息:企图掩盖本质的表面功夫是徒劳的。
继续阅读讨厌圣诞节的绿毛怪Grinch是苏斯博士笔下经典的童话形象,也因改编电影《圣诞怪杰》而变得家喻户晓。美国文化中,该词还指那些性格怪诞的、粗鲁的、扫兴的人。
继续阅读Justice当选韦氏词典2018年度词汇。今年,“通俄门”调查、卡瓦诺大法官“性侵门”以及一系列种族及社会公平问题都让这个词成为国家性辩论的中心。
继续阅读“每日一词”栏目每天挑选一个新闻关键词,聊一聊这个词背后的故事与文化。栏目推出以来,我们收到了众多读者的反馈。这里是其中一些来信。